2007年3月26日,星期一(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五版:深度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布达拉宫找“替身” 能否解救真文物?
刘砥砺 赵婷婷

  游客超载,给布达拉宫、敦煌莫高窟这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带来了巨大压力。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西藏、甘肃等地的负责人相继透露,将在布达拉宫、敦煌等名胜区修建微缩的“景观翻版”,以缓解客流。
  但是,“假景观”能否真正起到缓解客流的作用,从而化解文物保护与游客超载之间的矛盾呢?

  考虑建设一个“微缩布达拉宫”
  3月12日,全国人大代表、西藏自治区副主席、拉萨市委书记秦宜智表示,为缓解布达拉宫人流过多的问题,拉萨将建立“微缩布达拉宫”,通过声光电等科技手段,展示出现有的布达拉宫的模样。
  秦宜智介绍说,目前,布达拉宫一票难求的情况已经日益明显。正常情况下,布达拉宫一天的容纳量一般在1400人左右,但是在旅游旺季,有的时候一天参观的人数达到了6000多人。古老的布达拉宫现已不堪重负。
  西藏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肖传江也表示,青藏铁路通车后,到拉萨的游客数量大幅度增加,仅去年一年西藏就接待了180万游客。现有的参观者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布达拉宫的接待能力,过多游客的涌入也给布达拉宫的文物保护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如何解决游客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秦宜智透露,拉萨市相关部门正考虑建设一个“微缩布达拉宫”,通过声光电等形式,还原现有的布达拉宫内的面貌,让游客可以看到一个活灵活现、如同真实一般的布达拉宫。
  秦宜智表示:“这个建筑的名字现在还没考虑好。关于投资规模、建设的具体情况等,目前也正在做有关的规划。但可以确定的是,投资的资金肯定远远低于现有的布达拉宫。同时预计今年下半年可以开工。”
  
  计划投资两亿仿建莫高窟
  无独有偶。3月13日,甘肃省委书记陆浩也透露,为了减少莫高窟的人流,甘肃省将在敦煌莫高窟附近投资建造小型模拟敦煌莫高窟,该工程投资两个亿。陆浩同时表示,该工程已经获得国家文物局的肯定。
  据了解,敦煌莫高窟初步评估的日最高承载游客为2000人,但近年来,莫高窟旅游旺季的游客超过了每日5000人。
  敦煌研究院的工作人员通过观测发现,敦煌文物遭遇的压力除了风沙、雨水、虫害等因素外,超载的游客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有关专家表示,游客的不文明触摸、呼出的气体以及客流引起的洞窟内湿度、温度的变化,已经成为造成莫高窟壁画褪色、起甲、酥碱、空臌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仿建景观无法真正分流游客
  “不论是‘小布达拉宫’还是‘小敦煌’,都无法实现真正的游客分流,最多只是让部分游客在原址的停留时间缩短一些,但无法对原址做到完全的替代。”北京旅游学院教授刘德谦说。
  刘德谦教授认为,因为在莫高窟里面无法完全看到所有壁画,也无法近距离欣赏,所以仿造的莫高窟还是具有一定的替代性,但这并不代表游客在看过仿制的莫高窟之后就不会去看真迹,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减少部分游客在真迹中停留的时间。但布达拉宫不一样,即使真有一个仿建好的布达拉宫,花了上万元费用专程赶到西藏游览的人们怎会甘心在真迹就在咫尺的情况下只看到一个仿制品就满足?人们最终还是会到真正的布达拉宫去游览。

  只要有消费能力就一定会看真迹
  北京世界公园外宣主管刘惠明表示,人们到西藏看真迹和看仿建的成本是一样的,消费者绝对不会到西藏就只看看仿建的布达拉宫就能满足,肯定是不看真迹誓不罢休。
  “主管部门保护文物的本意是好的,但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很难因此而真正达到分流游客的目的。”刘惠明表示。
  据刘惠明介绍,1998年前后,全国掀起了一股仿建名胜古迹缩微景观的热潮,当时故宫、圆明园等都有仿建,一时之间全国名胜古迹的仿建数量达到了近百家。但仅仅几年之后,这些仿建的名胜古迹就因为乏人问津有八成已经倒闭,目前所剩的仿建景观只剩下了十几家。
  刘惠明表示,这里面的主要原因就是现在我国的经济发展非常快,出国旅游已经非常普遍,更别提国内游了,所以依靠将景观搬到游客面前来吸引游客的仿建景观现在就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即使是那些坚持下来经营较好的仿建景观,现在也开始把经营的重点放在增加国外原生态表演来吸引游客上,而不能仅仅依靠仿建本身了。
  刘德谦则以实例来说明仿建景观的现状。“珠海的圆明新园是仿建景观里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因为真正的圆明园已经不复存在了,里面的文物更是所剩无几,新建的圆明园相当于给游客展现了一个恢复了原貌的圆明园,在无原貌比较的情况下,其游览的意义就比较大了,但尽管如此它仍无法阻挡游客参观圆明园遗址的步伐。”
  他还介绍说,北京香河一带的“天下第一城”其实也是一座仿明清时期北京之风貌而建的仿古建筑。它的本意也是想分流来北京游览的游客,但由于光顾的游客很少,天下第一城也渐渐变成了整个北京城的一个普通景点,而不是游客分流点。